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桥头重庆路世峰大厦1009室 19396405542 muddled@qq.com

新闻看点

跨越山海的旋律:中欧音乐人共谱友谊地久天长新章

2025-07-28

当《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在贵阳夜空响起时,来自中国与欧洲的音乐家们正用音符编织着跨越文化的纽带。7 月 17 日晚,"山海无界・乐传全球" 中欧艺术交流音乐会在贵阳圆满落幕,这场持续两小时的音乐盛宴以一曲中英双语合唱的经典曲目作为终章,让在场观众沉浸在跨越百年的情感共鸣中。

一、音符编织的文化桥梁

音乐会开场,旅英女高音王蓓蓓以清亮的嗓音演绎了《我是英台》—— 这首由意大利作曲家 Andrea Granitzio 耗时八年创作的咏叹调,将西方歌剧的曲式结构与中国民间传说完美融合。"用西洋唱法诠释梁祝故事,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冒险。" 王蓓蓓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跨文化创作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生。

跨越山海的旋律:中欧音乐人共谱友谊地久天长新章

英国男高音 Tom Lidgley 带来的《这个或那个》则展现了欧洲音乐的醇厚底蕴。他的声线与中国管弦乐团的配合相得益彰,尤其是在《斯卡布罗集市》的合唱段落中,英国民谣的淡雅悠长与中国艺术的韵味相互交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横跨欧亚的文化长廊。

二、音乐语言的无声对话

在贵州苗寨的采风过程中,音乐家们经历了更深刻的文化碰撞。英国打击乐手 Bogdan Skrypka 在西江千户苗寨被苗族木鼓的节奏深深吸引,他主动邀请当地艺人莫世海即兴合奏,将《We Will Rock You》的摇滚节奏与苗族传统鼓点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音效。"当鼓声响起时,语言不再是障碍。"Bogdan 感慨道,"音乐让我们直接对话彼此的灵魂。"

这种文化共鸣同样发生在声乐领域。Tom Lidgley 在凯里学院学习苗族飞歌时,被其独特的发声方法所震撼:"苗歌的高亢音域和自然表达,让我重新思考了声乐的可能性。" 他现场尝试跟唱飞歌的片段,虽然发音仍显生涩,却赢得了苗族同胞的热烈掌声。

三、经典旋律的时代新声

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友谊地久天长》的演绎尤为特别。中英双语歌词在中欧音乐家的合唱中交织,中国古筝的空灵音色与欧洲长笛的悠扬旋律相互呼应。值得一提的是,编曲中融入了侗族大歌的和声元素 —— 这种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形式,与苏格兰民谣的五声音阶形成奇妙共振。

"这首歌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不同文化的情感共鸣。" 音乐会艺术总监李羚表示,选择《友谊地久天长》不仅因为其全球知名度,更因其传递的 "铭记往昔、珍视友谊" 的核心价值,与中欧人文交流的精神高度契合。

四、从村寨到世界的音乐旅程

这场音乐会的意义远不止于舞台之上。此前九天,欧洲音乐家深入黔东南的苗寨侗乡,在鼓楼、稻田边聆听原生态音乐。英国小提琴家 Gwyneth Nelmes 在小黄侗寨的稻田里即兴演奏,蛙声虫鸣与琴声共同构成了自然的交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明白,音乐不应被禁锢在音乐厅里。" 她计划将采集到的自然音效融入未来的创作中。

更令人期待的是,音乐家们将在 9 月于伦敦举办贵州专场音乐会。这场名为 "山水回响" 的演出,将以此次采风为基础,创作融合侗族和声与欧洲交响乐的全新曲目。"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听见贵州的山水,看见中欧文化的交融。"Andrea Granitzio 充满期待地说。

从贵阳的剧场到伦敦的舞台,从苗族木鼓到苏格兰民谣,这场跨越山海的音乐之旅,不仅是艺术的交流,更是文明的对话。正如《友谊地久天长》所唱:"我们也曾kaiyun中国终日逍遥,荡桨在绿波上"—— 当不同文化的 "绿波" 在音乐中交汇,激荡出的不仅是美妙的旋律,更是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在中欧音乐家的指尖与歌喉中,正化作跨越国界的共鸣,在星空下久久回响。